【非洲猪瘟】之药性回望–黄芩
黄双辉 褚耀诚 刘化森 刘凤华 许剑琴
中关村中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兽医药发展研究院
【神农本草经】
气味苦寒,无毒。主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黄芩《本经》名腐肠,又名空肠,又名妒妇。
【黄苓药性】
黄芩气苦寒。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黄芩色黄内空,能清肠胃之热,外肌皮而性寒,能清肌表之热,乃手足阳明兼手太阴之药也。
【黄芩药用】
1、主治诸热黄胆,肠 泄痢者,心者火脏也,十二官之君,诸热之主也,苦平清心,故主诸热。黄胆者湿热乘脾之症也,诸经之热,归于胃土而为黄胆,归于大肠而为泄痢。黄芩中空,主清肠胃之热,故能治之。脾为太阴湿土。土湿热。则本色现而发黄胆。黄芩苦平清肺。肺亦太阴。太阴湿热退。而脾疸亦平也。
2、逐水下血闭者。肠胃受浊,得肺气通调,则水津四布,血气营运。肺司水道,热则肺失清肃之令,而水道不通,水因而蓄焉。黄芩清肺,外肌皮而清肌表。肌表清,则肺气和,则化气下及膀胱而水下逐矣。留水可逐,血闭自下。血闭者。实热在血分而经闭不通也。心主血。味苦清心。则能下泄。所以主之。
3、恶疮疽蚀者。火热之气留于肌肉皮肤,疮疽败坏溃腐而不收口也。火疡者。火伤疮也。皆心火有余而腐坏肺之皮毛也。苦平清心肺,清肌表,所以主诸痛痒疮疡也。
4、本经黄连主肠及主腹痛,黄芩主肠不主腹痛。黄芩为胆经气药,能由肺达肠胃而不能入统血之脾,故治肠 不治腹痛。黄连入脾清血热而兼入心胃,故治腹痛亦治肠。
5、黄芩为少阳药,因其色青胜于黄,得甲胆之气,又中空似胆府,气寒能清胆热也。
6、山茱萸、龙骨为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沙参、丹参。
7、黄芩见柴胡则寒,少阳之妙剂。君白术则和,安胎之圣药。若以猪胆炒之,又能泻肝胆之火也。如以麦冬汁浸之,又能润肺家之燥也。酒炒则清头目,盐制则利肾邪。
8、中空者为枯芩,入肺;细实者为子芩,入大肠。
【黄芩配伍】
1、黄芩配伍白芍、木香 黄芩清热燥湿;白芍缓急止痛;木香行气止痛。三者相伍,有清热燥湿、敛阴和营、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所致发热、腹痛、泻下、里急后重等症。
2、黄芩配伍白术 黄芩苦寒,清热泻火以安胎;白术甘温,补中益气、健脾燥湿以安胎。二者配伍,清补结合,有清热燥湿、健脾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伴脾虚引起之妊娠恶阻、胎动不安以及习惯性流产等。
3、黄芩配伍贝母 二者皆为苦寒之品。黄芩清热燥湿泻火,擅清肺火;贝母开郁散结、泄热润肺,善润肺燥。二者伍用,共奏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痰火郁肺之咳痰黄稠、咯吐脓血者。
4、黄芩配伍滑石、白蔻仁 黄芩清热燥湿;滑石清热利湿;白蔻仁行气化湿。三者伍用,有清热燥湿、行气化湿、利湿之功效,用于治疗湿温所致的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之症。
5、黄芩配伍黄连 二者皆为苦寒清热之品。但黄芩擅清肺热与大肠之火;黄连则长于清心胃实热、除湿散郁。二者伍用,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更着,用于治疗上、中焦邪热炽盛所致之高热头痛、目赤肿痛、牙龈肿胀、口舌生疮、痈肿疔毒以及湿热蕴结肠道之发热口渴、泄泻下痢、肛门灼热等症。
6、黄芩炭配伍生地、白茅根 黄芩炭清热止血;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三者伍用,有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疗热邪炽盛、迫血妄行之各种出血症状。
7、黄芩配伍知母 黄芩清热泻火解毒;知母清热除烦滋阴。二者伍用,有清热泻火、解毒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所出现的高热烦躁、咽喉疼痛、口渴、咳吐黄痰以及肺热下移大肠之大便秘结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清热多用生黄芩,安胎多用炒制品;清上焦热可用酒黄芩;止血则多用黄芩炭。本品苦寒伤中,故脾胃虚寒、少食、便溏者忌用。
“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咳喘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本草经疏》)
【毒副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黄芩甙的半数致死量为3.018g/kg。小鼠皮下注射的致死量为:醇提物6g/kg、黄芩甙6g/kg、汉黄芩素4g/kg。黄芩制剂口服毒性很小,静脉注射毒性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