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基础|脏腑

   一、心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护于外。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心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心的经脉下络于小肠,与小肠相表里。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使之相互协调,为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如《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安骥集·师皇五脏论》也说:“心是脏中之君”,都指出了心有统管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

 (一)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  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故《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由于心、血、脉三者密切相关,所以心脏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从脉象、口色上反映出来。如心气旺盛、心血充足,则脉象平和,节律调匀,口色鲜明如桃花色。反之,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则脉细无力,口色淡白。若心气衰弱,血行瘀滞,则脉涩不畅,脉律不整或有间歇,出现结脉或代脉,口色青紫等症状。

 2.藏神  神,指精神活动,即机体对外界事物的客观反映。心藏神,是指心为一切精神活动的主宰。如《灵枢·本神篇》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即担任、承受之意。《安骥集·清浊五脏论》也有“心藏神”之说。正因为心藏神,心才能统辖各个脏腑,成为生命活动的根本。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心藏神的功能与心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因为血液是维持正常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血为心所主,所以心血充盈,心神得养,则动物“皮毛光彩精神倍”。否则,心血不足,神不能安藏,则出现活动异常或惊恐不安。故《安骥集·碎金五脏论》说:“心虚无事多惊恐,心痛癫狂脚不宁”。同样,心神异常,也可导致心血不足,或血行不畅,脉络瘀阻。

 (二)心与窍液的关系

 1.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心经的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舌的生理功能直接与心相关,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最易在舌上反映出来。心血充足,则舌体柔软红润,运动灵活;心血不足,则舌色淡而无光;心血瘀阻,则舌色青紫;心经有热,则舌质红绛,口舌生疮。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主舌……开窍于舌”,《安骥集·师皇五脏论》也说“心者外应于舌”。

 2.在液为汗  汗是津液发散于肌腠的部分,即汗由津液所化生。如《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为心所主,血汗同源,故称“汗为心之液”,又称心主汗。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脏化液,心为汗”。心在液为汗,是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出汗异常,往往与心有关。如心阳不足,常常引起腠理不固而自汗;心阴血虚,往往导致阳不摄阴而盗汗。又因血汗同源,津亏血少,则汗源不足;而发汗过多,又容易伤津耗血。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临床上,心阳不足和心阴血虚的动物,用汗法时应特别慎重。汗多不仅伤津耗血,而且也耗散心气,甚至导致亡阳的病变。

 [附]心包络

 心包络,又称心包或膻中,与六腑中的三焦互为表里。它是心的外卫器官,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当外邪侵犯心脏时,一般是由表入里,由外而内,先侵犯心包络。如《灵枢·邪客篇》说:“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证与心是一致的。如热性病出现神昏症状,虽称为“邪入心包”,而实际上是热盛伤神,在治法上可采用清心泄热之法。由此可见,心包络与心在病理和用药上基本相同。

 二、肺

 肺位于胸中,上连气道。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肺的经脉下络于大肠,与大肠相表里。

 (一)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是指肺有主宰一身之气的生成、出入与代谢的功能。《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安骥集·天地五脏论》也说:“肺为气海”。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机体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天气通与肺”便是此意。

 一身之气,由自然界之清气、先天之精气和水谷生化之精气三者构成。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全身之气均由肺所主,特别是和宗气的生成有关。宗气由水谷精微之气与肺所吸入的清气,在元气的作用下而生成。宗气是促进和维持机体机能活动的动力,它一方面维持肺的呼吸功能,进行吐故纳新,使内外气体得以交换;另一方面由肺入心,推动血液运行,并宣发到身体各部,以维持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故有“肺朝百脉”之说。血液虽然由心所主,但必须依赖肺气的推动,才能保持其正常运行。

 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若病邪伤肺,使肺气壅阻,引起呼吸功能失调,则出现咳嗽、气喘、呼吸不利等症状;若肺气不足,则出现体倦无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

 2.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即宣通、发散;肃降,即清肃、下降。肺主宣发和肃降,实际上是指肺气的运动具有向上、向外宣发和向下、向内肃降的双向作用。

 肺主宣发,一是通过宣发作用将体内代谢过的气体呼出体外;二是将脾传输至肺的水谷精微之气布散全身,外达皮毛;三是宣发卫气,以发挥其温分肉和司腠理开合的作用。《灵枢·决气篇》所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就是指肺的宣发作用。若肺气不宣而壅滞,则引起胸满、呼吸不畅、咳嗽、皮毛焦枯等症状。

 肺主肃降,一是通过肺的下降作用,吸人自然界清气;二是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排出体外;三是保持呼吸道的清洁。肺居上焦,以清肃下降为顺;肺为清虚之脏,其气宜清不宜浊,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肺气不能肃降而上逆,则引起咳嗽、气喘等症状。

 3.通调水道  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的作用。通过肺的宣发,将津液与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并通过宣发卫气而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通过肺的肃降,津液和水谷精微不断向下输送,代谢后的水液经肾的气化作用,化为尿液由膀胱排出体外。故《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肺宣发和肃降作用共同配合的体现,若肺的宣降功能失常,就会影响到机体的水液代谢,出现水肿、腹水、胸水以及泄泻等症。由于肺参与了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肺主行水”之说。又因肺居于胸中,位置较高,故也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4.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  一身之表,简称皮毛,包括皮肤、汗孔、被毛等组织,是机体抵御外邪侵袭的外部屏障。肺合皮毛,是指肺与皮毛不论在生理或是病理方面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生理方面,一是皮肤汗孔(又称“气门”)具有散气的作用,参与呼吸调节,而有“宣肺气”的功能;二是皮毛有赖于肺气的温煦,才能润泽,否则就会憔悴枯槁。正如《灵枢·脉度篇》·所说:“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在病理方面,肺经有病可以反映于皮毛,而皮毛受邪也可传之于肺。如肺气虚的动物,不仅易汗,而且经久可见皮毛焦枯或被毛脱落;而外感风寒,也可影响到肺,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故《素问·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二)肺与窍液的关系

 1.开窍于鼻  鼻为肺窍,有司呼吸和主嗅觉的功能。肺气正常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故《灵枢·脉度篇》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同时,鼻为肺的外应,如《安骥集·师皇五脏论》中说:“肺者,外应于鼻。”在病理方面,如外邪犯肺,肺气不宣,常见鼻塞流涕,嗅觉不灵等症状。又如肺热壅盛,常见鼻翼扇动等。鼻为肺窍,鼻又可成为邪气犯肺的通道,如湿热之邪侵犯肺卫,多由鼻窍而人。此外,喉是呼吸的门户和发音器官,又是肺脉通过之处,其功能也受肺气的影响,肺有异常,往往引起声音嘶哑、喉痹等病变。

 2.在液为涕  涕,即鼻涕,是鼻黏膜的分泌物,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为肺窍,故其分泌物属于肺。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肺为涕”。肺气正常与否,常可以通过鼻涕的变化反映出来。肺气正常,则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受邪气,则鼻涕的分泌和性状均会发生变化。如肺受风寒之邪,则鼻流清涕;肺受风热之邪,则鼻流黄浊脓涕;肺败,则鼻流黄绿色腥臭脓涕;肺受燥邪,则鼻干无涕。

 三、脾

 脾位于腹内,其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脾的经脉络于胃,与胃相表里。

 (一)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运,指运输;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主要是指它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及水湿的功能。机体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筋肉、皮毛,均有赖于脾的运化以获取营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五脏之母”。

 脾主运化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水谷精微,即经胃初步消化的水谷,再由脾进一步消化及吸收,并将营养物质转输到心、肺,通过经脉运送到周身,以供机体生命活动之需。脾的这种功能健旺,称为“健运”。脾气健运,其运化水谷的功能旺盛,全身各脏腑组织才能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反之,脾失健运,水谷运化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腹胀、腹泻、精神倦怠、消瘦、营养不良等症。二是指运化水湿,即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也把水液运送到周身各组织中,以发挥其滋养濡润的作用。故《素问·厥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代谢后的水液,则下达于肾,经膀胱排出体外。若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水湿停留的各种病变,如停留肠道则为泄泻,停于腹腔则为腹水,溢于肌表则为水肿,水湿聚集则成痰饮。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因脾要将水谷精微及水湿上输于肺,其气机的特点是上升的,故有“脾主升清”之说。“清”,即是指精微的营养物质。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除可导致泄泻外,也可引起内脏垂脱诸证,如脱肛、子宫垂脱等。

 2.主统血  统,有统摄、控制之意。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不致溢出脉外的功能。《难经·四十二难》所说的“脾……主裹血,温五脏”,即指脾统血的功能。裹血,就是包裹、统摄血液,不使其外溢。脾之所以能统血,全赖脾气的固摄作用。脾气旺盛,固摄有权,血液就能正常地沿脉管运行而不致外溢;否则,脾气虚弱,统摄乏力,气不摄血,就会引起各种出血性疾患,尤以慢性出血为多见,如长期便血等。

 3.脾主肌肉四肢  指脾可为肌肉四肢提供营养,以确保其健壮有力和正常发挥功能。肌肉的生长发育及丰满有力,主要依赖脾所运化水谷精微的濡养。故《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有力,否则就肌肉痿软,动物消瘦。故《元亨疗马集·定脉歌》说:“肉瘦毛长戊己(脾)虚”。

 四肢的功能活动,也有赖脾所运送的营养才得以正常发挥。当脾气健旺,清阳之气输布全身,营养充足时,四肢活动有力,步行轻健;否则脾失健运,清阳不布,营养无源,必致四肢活力无力,步行怠慢。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动物患脾虚胃弱时,往往四肢痿软无力,倦怠好卧便是此理。

 (二)脾与窍液的关系

 1.开窍于口  脾主水谷的运化,口是水谷摄人的门户;又脾气通于口,与食欲有着直接联系。脾气旺盛,则食欲正常。故《灵枢·脉度篇》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谷矣。”若脾失健运,则动物食欲减退,甚至废绝。故《安骥集·碎金五脏论》说“脾不磨时马不食”。

 脾主运化,其华在唇。脾有经络与唇相通,唇是脾的外应。因此,口唇可以反映出脾运化功能的盛衰。若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口唇鲜明光润如桃花色;否则脾不健运,脾气衰弱,则食欲不振,营养不佳,口唇淡白无光;脾有湿热,则口唇红肿;脾经热毒上攻,则口唇生疮。

 2.在液为涎  涎,即口津,是口腔分泌的液体,具有湿润口腔,帮助食物吞咽和消化的作用。《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脾为涎”;《安骥集·师皇五脏论》也说:“脾者外应于唇,唇即生涎,涎即润其肉”。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津液上注于口而为涎,以辅助脾胃之消化,但不溢出口外;若脾胃不和,则涎液分泌增加,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若脾气虚弱,气虚不能摄涎,则涎液自口角而出;若脾经热毒上攻,则口唇生疮,口流黏涎。

 四、肝

 肝位于腹腔右上侧季肋部,有胆附于其下(马属动物无胆囊)。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血,主疏泄,主筋。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有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一)肝的生理功能

 1.藏血 指肝有贮藏血液及调节血量的功能。当动物休息或静卧时,机体对血液的需要量减少,一部分血液则贮藏于肝脏;而在使役或运动时,机体对血液的需要量增加,肝脏便排出所藏的血液,以供机体活动所需。故前人有“动则血运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脏”之说。肝血供应的充足与否,与动物耐受疲劳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动物使役或运动时,若肝血供给充足,则可增加对疲劳的耐受力,否则便易于产生疲劳,故《素问·六节脏象论》中称“肝为罢极之本”。肝藏血的功能失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肝血不足,血不养目,则发生目眩、目盲;或血不养筋,则出现筋肉拘挛或屈伸不利。二是肝不藏血,则可引起动物不安或出血。肝的阴血不足,还可引起阴虚阳亢或肝阳上亢,出现肝火、肝风等证。

 2.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散。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调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气机是机体脏腑功能活动基本形式的概括。气机调畅,升降正常,是维持内脏生理活动的前提。“肝喜调达而恶抑郁”,全身气机的舒畅调达,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与肝含有清阳之气是分不开的。如《血证论》中说:“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脾胃运化  肝气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使全身气机疏通畅达,能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和二者的协调;另一方面,肝能输注胆汁,以帮助食物的消化,而胆汁的输注又直接受肝疏泄功能的影响。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影响脾胃,可引起黄疸,食欲减退,嗳气,肚腹胀满等消化功能紊乱的现象。

 (2)调畅气血运行  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到气机的调畅,而气之与血,如影随形,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肝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血流通畅的必要条件。若肝失条达,肝气郁结,则见气滞血瘀;若肝气太盛,血随气逆,影响到肝藏血的功能,可见呕血、衄血。

 (3)调控精神活动  动物的精神活动,除“心藏神”外,与肝气有密切关系。肝疏泄功能正常,也是保持精神活动正常的必要条件。如肝气疏泄失常,气机不调,可引起精神活动异常,出现躁动或精神沉郁,胸胁胀痛等症状。

 (4)通调水液代谢  肝气疏泄还包括疏利三焦,通调水液升降通路的作用。若肝气疏泄功能失常,气不调畅,可影响三焦的通利,引起水肿、胸水、腹水等水液代谢障碍的病变。

 3.主筋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是联系关节、约束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筋附着于骨及关节,由于筋的收缩及弛张而使关节运动自如。肝主筋,是指肝有为筋提供营养,以维持其正常功能的作用。如《素问·痿论》说:“肝主身之筋膜”。肝主筋的功能与“肝藏血”有关,因为筋需要肝血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故《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血充盈,筋得到充分的濡养,其活动才能正常。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可出现四肢拘急,或萎弱无力,伸屈不灵等症。若邪热劫津,津伤血耗,血不营筋,可引起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肝风内动之证。

 “爪为筋之余”,爪甲亦有赖于肝血的滋养,故肝血的盛衰,可引起爪甲(蹄)荣枯的变化。肝血充足,则筋强力壮,爪甲(蹄)坚韧;肝血不足,则筋弱无力,爪甲(蹄)多薄而软,甚至变形而易脆裂。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

 (二)肝与窍液的关系

 1.开窍于目  目主视觉,肝有经脉与之相连,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特别是肝血的滋养。如《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篇》也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由于肝与目关系密切,故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得到反映。若肝血充足,则双目有神,视物清晰;若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甚至夜盲;肝经风热,则目亦痒痛;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生翳。

 2.在液为泪  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如《素问·宣明五气偏》说:  “五脏化液……肝为泪”。在正常情况下,泪有濡润和保护眼睛的功能,但不会溢出目外。如《安骥集·师皇五脏论》中说:“肝者外应于目,目即生泪,泪即润其眼。”当异物侵入目中时,则泪液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球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肝的病变常常引起泪的分泌异常。如肝之阴血不足,则泪液减少,两目干涩;肝经风热,则两目流泪生眵。如《安骥集·碎金五脏论》说:“肝盛目赤饶眵泪,肝热睛昏翳膜生,肝风眼暗生碧晕,肝冷流泪水泠泠。”

 五、肾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 (前人有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

 腰者,肾之府也”。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肾开窍于耳,司二阴,在液为唾。肾有经脉络于膀胱,与膀胱相表里。

 (一)肾的生理功能

 1.藏精  “精”是一种精微物质,肾所藏之精即肾阴(真阴、元阴),是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个方面。先天之精,即本脏之精,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它禀受于父母,先身而生,与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都有密切关系。胚胎的形成和发育均以肾精作为基本物质,同时它又是动物出生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物质根源。当机体发育成熟时,雄性则有精液产生,雌性则有卵子发育,出现发情周期,开始有了生殖能力;到了老年,肾精衰微,生殖能力也随之而下降,直至消失。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由五脏、六腑所化生,故又称“脏腑之精”,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融为一体,相互资生、相互联系的。先天之精有赖后天之精的供养才能充盛,后天之精需要先天之精的资助才能化生,故一方的衰竭必然影响到另一方的功能。

 肾藏精,是指精的产生、贮藏及转输均由肾所主。肾所藏之精化生肾气,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因而,临床上所见阳痿、滑精、精亏不孕等证,都与肾有直接关系。

 2.主命门之火  命门,即生命之根本的意思;火,指功能。命门之火,一般称元阳或肾阳(真阳),也藏之于肾。它既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又是机体热能的来源。肾主命门之火,是指肾之元阳,有温煦五脏、六腑,维持其生命活动的功能。肾所藏之精需要命门之火的温养,才能发挥其滋养各组织器官及繁殖后代的作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也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才能正常,特别是后天脾胃之气需要先天命门之火的温煦,才能更好地发挥运化的作用。故命门之火不足,常导致全身阳气衰微。

 肾阳和肾阴概括了肾脏生理功能的两个方面,肾阴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阳则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否则就会出现肾阳虚或肾阴虚的病理过程。由于肾阳虚和肾阴虚的本质都是肾的精气不足,故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肾阴虚到一定程度可累及肾阳,反之肾阳虚也能伤及肾阴,甚至导致肾阴肾阳俱虚的病证出现。

 3. 主水  指肾在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升清降浊的作用。动物体内的水液代谢过程,是由肺、脾、肾三脏共同完成的,其中肾的作用尤为重要。故《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也。”肾主水的功能,主要靠肾阳(命门之火)对水液的蒸化来完成。水液进入胃肠,由脾上输于肺,肺将清中之清的部分输布全身,而清中之浊的部分则通过肺的肃降作用下行于肾,肾再加以分清泌浊,将浊中之清经再吸收上输于肺,浊中之浊的无用部分下注膀胱,排出体外。肾阳对水液的这一蒸化作用,称为“气化”。如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失常,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发生水肿、胸水、腹水等症。

 4.主纳气  纳,有受纳、摄纳之意。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呼吸之气,协助肺司呼吸的功能。呼吸虽由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纳于肾,才能使呼吸调匀,故有“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之说。从二者关系来看,肺司呼吸,为气之本;肾主纳气,为气之根。只有肾气充足,元气固守于下,才能纳气正常,呼吸和利;若肾虚,根本不固,纳气失常,就会影响肺气的肃降,出现呼多吸少,吸气困难的喘息之证。

 5.主骨、生髓、通于脑  肾有主管骨骼代谢,滋生和充养骨髓、脊髓及大脑的功能。肾所藏之精有生髓的作用,髓充于骨中,滋养骨骼,骨赖髓而强壮,这也是肾的精气促进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方面。若肾精充足,则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分滋养而坚强有力;若肾精亏虚,则髓的化源不足,不能充养骨骼,可导致骨骼发育不良,甚至骨脆无力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素问·解精微论》也说:“髓者,骨之充也”。

 髓由肾精所化生,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聚而成脑。故《灵枢·海沦》说:“脑为髓之海”。脑主持精神活动,又称“元神之府”。脑需要依靠肾精的不断化生才能得以滋养,否则就会出现呆痴,呼唤不应,目无所见,倦怠嗜卧等症状。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故齿也有赖肾精的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肾精不足,则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素问·五脏生成论》指出:“肾之和骨也,其荣发也”。动物被毛的生长,其营养来源于血,而生机则根源于肾气,故毛发为肾的外候。被毛的荣枯与肾脏精气的盛衰有关。肾精充足,则被毛生长正常且有光泽;肾气虚衰,则被毛枯槁甚至脱落。

 (二)肾与窍液的关系

 1.开窍于耳,司二阴  肾的上窍是耳。耳为听觉器官,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精的充养。肾精充足,则听觉灵敏,故《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若肾精不足,可引起耳鸣,听力减退等症。故《安骥集·碎金五脏论》说:“肾壅耳聋难听事,肾虚耳似听蝉鸣。”

 肾的下窍是二阴。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前阴有排尿和生殖的功能,后阴有排泄粪便的功能。这些功能都与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前阴与生殖有关,但仍由肾所主;又排尿虽在膀胱,但要依赖肾阳的气化;若肾阳不足,则可引起尿频、阳痿等症。粪便的排泄虽通过后阴,但也受肾阳温煦作用的影响。若肾阳不足,阳虚火衰,可引起粪便秘结;若脾肾阳虚,可导致粪便溏泻。

 2.在液为唾 唾为口津,自口腔分泌,有帮助食物吞咽和消化的作用。《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脏化液……肾为唾”,认为唾的分泌与肾相关。唾与涎,均为口津,二者的区别在于涎自两腮出,溢于口,可自口角流出;唾生于舌下,从口中唾(吐)出。在中医临床上,口角流涎多从脾论治,唾液频吐多从肾论治。但在兽医临床上,二者很难区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