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不断运动的、极其细微的物质。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构成整个宇宙的最基本物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均由气所构成,如《庄子·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气存在于宇宙中,有两种状态,一是弥散而剧烈运动不易察觉的“无形”状态,一是集中凝聚在一起的有形状态。习惯上,把弥散无形的气称为气,而把气经凝聚变化形成的有形实体称为形。气的概念被引用到中兽医学中,认为气是构成动物体和维持其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一)气是构成动物体生命的物质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就是说,人是由天地之气相合而产生的。动物和人一样,也是由天地合气而产生的,天地之气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物质。构成动物体的气,也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气聚而成形之物,如机体的脏、腑、形、窍、血、津液等;另一种是呈弥散状态,难以直接察觉的无形之气,如机体的元气、宗气等。本章所讨论的气,主要是指这些呈弥散状态的气。
(二)气是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 动物体不但要从自然界摄取清气,而且还必须摄入食物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食物经脾胃的消化吸收,转变为水谷精微之气,再由水谷精微之气进一步转化为宗气、营气、卫气、血、津液等,起到营养全身各脏腑器官,维持其生理活动的作用。
气是不断运动的,机体的生命活动实际上就是体内气的运动和变化。如机体内外气体的交换,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和代谢,体内代谢物的排泄等,都是通过气的运动来实现的。如果气的运动和变化停止,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就会终止。
综上所述,气是存在于动物体内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机体生命所赖者,唯气而已,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二、气的生成
动物体内气的生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即先天之气。它藏之于肾,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为动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是机体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即后天之气。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吸入,在肺内不断地同体内之气进行交换,实现吐故纳新,参与动物体气的生成;水谷精微之气,由脾胃所运化,输布于全身,滋养脏腑,化生气血,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
三、气的运动
气是不断运动的,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基本形式有升、降、出、人四种。所谓升,是指气自下而上的运动,如脾将水谷精微物质上输于肺为升;所谓降,是指气自上而下的运动,如胃将腐熟后的食物下传小肠为降;所谓出,是指气由内向外的运动,如肺呼出浊气为出;所谓入,是指气由外向内的运动,如肺吸入清气为入。
气在体内依附于血、津液等载体,故气的运动,一方面体现于血、津液的运行,另一方面体现于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升降运动是脏腑的特性,而其趋势则随脏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的枢纽。就六腑而言,虽然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宜降,但在食物的传化过程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和津液的作用,故其气机的运动是降中寓升。
气机的升降,对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只有各脏腑器官的气机升降正常,维持相对平衡,才能保证机体内外气体的交换、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水谷精微之气以及血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产物的排泄等新陈代谢活动的正常。否则,就会发生升降失调的病证。
四、气的生理功能
气构成和维持动物体的生命,对于动物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有激发和推动的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够激发、推动和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若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可影响动物体的生长、发育,或使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出现血液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病证。
(二)温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阳气能够生热,具有温煦机体脏腑组织器官,以及血、津液等的作用。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动物体的体温,依赖于气的温煦作用得以维持恒定;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依赖于气的温煦作用得以进行;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依赖于气的温煦作用才能环流于周身而不致凝滞。若阳气不足,则会因产热过少而引起四肢、耳、鼻俱凉,体温偏低的寒证;若阳气过盛,则会因产热过多而引起四肢;耳、鼻俱热,体温偏高的热证。故有“气不足便是寒”,“气有余便是火”之说。
(三)防御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是指气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气一方面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还可祛邪外出。气的防御功能正常,邪气就不易侵入;或虽有外邪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于治愈。若气的防御作用减弱,机体就易感外邪而发病,或发病后难以治愈。
(四)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有统摄和控制体内液态物质,防止其无故丢失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固摄血液,保证血液在脉中的正常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二是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其正常的分泌量和排泄量,防止体液丢失;三是固摄精液,防止妄泄。气的固摄功能减弱,可导致体内液态物质的大量丢失。例如,气不摄血,可导致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可导致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等;气不固精,可出现遗精、滑精、早泄等。
(五)气化作用 所谓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各种气的生成及其代谢,精、血、津液等的生成、输布、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等均属于气化的范畴。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实际上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体现。如果气的气化作用失常,则影响机体的各种物质代谢过程,如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汗液、尿液和粪便的排泄等。
(六)营养作用 气的营养作用,主要是指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所具有的营养作用。水谷精微之气,可以化为血液、津液、营气、卫气,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无一不需这些物质的营养,才能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
五、气的分类
就整体来说,动物体的气是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由于气的组成成分、来源、在机体分布的部位及其作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五脏之气、经络之气等。但就其生成及作用而言,主要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种。
(一)元气 元气根源于肾,包括元阴、元阳(即肾阴、肾阳)之气,又称原气、真气、真
元之气。它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又赖后天精气的滋养,才能不断地发挥其作用。如《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元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及其生化的原动力。它赖三焦通达周身,使脏腑组织器官得到激发与推动,以发挥其功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都要根源于元气的资助。因而元气充,则脏腑盛,身体健康少病。反之,若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损伤元气,则脏腑气衰,抗邪无力,动物就体弱多病,治疗时宜培补元气,以固根本。
(二)宗气 宗气由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它形成于肺,聚于胸中,有助肺以行呼吸和贯穿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如《灵枢·邪客篇》说:“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呼吸及声音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活动能力等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宗气充盛,则机体有关生理活动正常;若宗气不足,则呼吸少气,心气虚弱,甚至引起血脉凝滞等病变。故《灵枢·刺节真邪论》说:“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三)营气 营气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之一,与血并行于脉中,是宗气贯人血脉中的营养之气,故称“营气”,又称荣气。营气进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并随血液运行周身。营气除了化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营在脉中,……营周不休。”由于营气行于脉中,化生为血,其营养全身的功能又与血液基本相同,故营气与血可分而不可离,常并称为“营血”。
(四)卫气 卫气主要由水谷之气所化生,是机体阳气的一部分,故有“卫阳”之称。因其性剽悍、滑疾,故《素问·痹论》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卫气行于脉外,敷布全身,在内散于胸腹,温养五脏六腑;在外布于肌表皮肤,温养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启闭汗孔,保卫肌表,抗御外邪。故《灵枢·本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若卫气不足,肌表不固,外邪就可乘虚而入。
信息来源于中兽医网
链接来源:http://www.zhongshouyi.cc/pd.jsp?id=261#_pp=0_586_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