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动物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关节液以及涕、泪、唾等。其中,清而稀者称为“津”,浊而稠者称为“液”。津和液虽有区别,但因其来源相同,又互相补充、互相转化,故一般情况下,常统称为津液。津液广泛地存在于脏腑、形体、官窍等器官,起着滋润濡养的作用。同时,津液也是组成血液的物质之一。因此,津液不但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活动。《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属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便是对津液代谢过程的简要概括。
(一)津液的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经由脾、胃、小肠、大肠吸收其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而生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吸收水谷中的部分精微物质;小肠接受胃下传的食物,分别清浊,吸收其中的大部分水分和营养物质后,将糟粕下输于大肠;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多余水分,形成粪便。胃、小肠、大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一起输送到脾,通过脾布散全身。
(二)津液的输布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的综合作用来完成。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将津液上输于肺。肺接受脾转输来的津液,通过宣发和肃降作用,将其输布全身,内注脏腑,外达皮毛,并将代谢后的水液下输肾及膀胱。肾对津液的输布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推动着津液的生成、输布;另一方面,由肺下输至肾的津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再次分别清浊,清者上输于肺而布散全身,浊者化为尿液下注膀胱,排出体外。此外,肝主疏泄,可使气机调畅,从而促进了津液的运行和输布;三焦,则是津液在体内运行、输布的通道。由此可见,津液的输布依赖于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以及肾的气化作用,而三焦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肝的疏泄又保障了三焦的通利和水液的正常升降。其中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失调,都会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导致津液亏损或水湿内停等证。
(三)津液的排泄 津液的排泄,一是由肺宣发至体表皮毛的津液,被阳气蒸腾而化为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二是代谢后的水液,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三是在大肠排泄粪便时,带走部分津液。此外,肺在呼气时,也会带走部分津液(水分)。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津较清稀,滋润作用大于液;液较浓稠,濡养作用大于津,具体地说,津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随卫气的运行敷布于体表、皮肤、肌肉等组织间,起到润泽和温养皮肤、肌肉的作用,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二是进入脉中,起到组成和补充血液的作用,如《灵枢·痈疽篇》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液也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注入经脉,随着血脉运行灌注于脏腑、骨髓、脊髓和脑髓,起到滋养内脏,充养骨髓、脊髓、脑髓的作用;二是流注关节、五官等处,起到滑利关节,润泽孔窍的作用。液在目、口、鼻可转化为泪、唾、涎、涕等。
信息来源于中兽医网
链接来源:http://www.zhongshouyi.cc/pd.jsp?id=263#_pp=0_586_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