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基础——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应用有关气血津液的理论,对气、血、津液病变的各种证候,加以提纲挈领的概括,以阐述和分析疾病的一种辨证方法。
  
  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其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因此气血津液的病变与脏腑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故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一、气病辨证
  
  气的病证很多,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即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临床常见的气病有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一)气虚证  是全身或某一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出的证候。常见于某些慢性病,急性病的恢复期,或年老体弱动物。多因久病耗伤正气,或饲养管理不当,劳役过度,脏腑机能衰退所致。
  
  主证:耳耷头低,被毛粗乱,役时多汗,四肢无力,气短而促,叫声低微,运动时诸症加剧,舌淡无苔,脉虚弱。
  
  治则:补气。
  
  方例:四君子汤(见补虚方)加减。
  
  (二)气陷证  是气虚无力升举反而下陷的证候,属气虚证的一种,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常因劳役过度而又营养不足,或久病虚损,或用药不当,攻伐太过,使脏气受损而致。因其主要发生于中焦,故又称“中气下陷”。
  
  主证:少气倦怠,内脏下垂,脱肛或阴道、子宫脱出,久泄久痢,口唇不收,弛缓下垂、舌淡,无苔,脉虚弱。
  
  治则:升举中气。
  
  方例:补中益气汤(见补虚方)加减。
  
  (三)气滞证  是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出的证候。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如饲养管理不当,饮喂失调,或感受外邪,跌打损伤,或痰饮、瘀血、粪积、虫积等,均可使气的运行发生障碍而致气滞。此外,气虚运行无力,也可发生气滞。
  
  主证:胀满,疼痛。
  
  治则:行气。
  
  方例:越鞠丸、橘皮散等(均见理气方)加减。
  
  (四)气逆证  是指气的下降受阻,不降反逆所表现出的证候。多指肺、胃之气上逆。
  
  主证: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则见嗳气,呕吐。
  
  治则:降气镇逆。
  
  方例:肺气上逆者,用苏子降气汤(见化痰止咳平喘方)加减;胃气上逆者,用旋覆代赭汤(旋覆花、党参、生姜、代赭石、半夏、甘草、大枣)加减。
  
  二、血病辨证
  
  血运行于脉中,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若外邪侵袭,脏腑失调,则血的化生和运行失常而出现病候。临床上常见的有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
  
  (一)血虚证  是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为全身虚弱的证候。成因有先天不足,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久病不愈,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或肠道寄生虫病等。
  
  主证:可视黏膜淡白、苍白或黄白,四肢麻痹,甚至抽搐,心悸,苔白,脉细无力。
  
  治则:补血。
  
  方例:四物汤(见补虚方)加减。
  
  (二)血瘀证  是畜体某一局部或某一脏腑的血液运行受阻,或存在离经之血的证候。引起血瘀的常见因素有寒凝、气滞、气虚、外伤及邪热与血互结等。
  
  主证:局部见肿块,疼痛拒按,痛处固定不移,夜间痛甚,皮肤粗糙起鳞,出血,舌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则:活血祛瘀。
  
  方例:桃红四物汤(见理血方)加减。
  
  (三)血热证  是热邪侵犯血分而引起的病证,多由外感热邪深入血分所致。
  
  主证:躁动不安或昏迷,口干津少,舌质红绛,脉细数,并有各种出血现象。
  
  治则:清热凉血。
  
  方例:犀角地黄汤(见清热方)加减。
  
  (四)血寒证  是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出的证候,常因感受寒邪而引起。
  
  主证:形寒肢冷,喜暖恶寒,四肢疼痛,得温痛减,可视黏膜紫暗,舌淡暗,苔白,脉沉迟。
  
  治则:温经散寒。
  
  方例:四逆汤或参附汤(均见温里方)加减。
  
  三、津液病辨证
  
  津液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濡养肌肤等作用。津液病变,常表现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个方面。
  
  (一)津液不足  又称津亏、津伤,是津液亏少,全身或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失其濡润滋养而出现的证候。津液不足的产生,有生成不足与丢失过多两个方面。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则津液生成减少;若渴而不得饮水则津液化生之源匮乏,二者均可导致津液生成减少;若热盛伤津耗液,或汗、吐、泻太过,或失血,多尿等导致津液大量丢失,亦可导致津液不足的证候。
  
  主证:口渴咽干,唇燥舌干,甚者鼻镜龟裂无汗,皮毛干枯缺乏光泽,小便短少,大便干硬,甚至粪结,舌红,脉细数。
  
  治则:增津补液。
  
  方例:增液汤(玄参、生地、麦冬,《温病条辨》)加减。
  
  (二)水湿内停  是指畜体局部或全身停积过量的水液。凡外感、内伤,影响了肺、脾、肾等脏腑对津液的输布、排泄功能,皆可使局部或全身蓄积过量水湿。多兼有水肿,痰饮。
  
  主证:咳嗽痰多,呼吸有痰声,肚腹膨大下垂,小便短少,大便溏稀,少食纳呆,胸腹下、四肢末端浮肿,苔腻,脉濡。
  
  治则:利水胜湿。
  
  方例:五苓散(见祛湿方)加减。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创立的用于辨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
  
  温病(温热病)是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是外感病的一大类别,以发展迅速,变化较多,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征。
  
  卫、气、营、血是对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同时又代表着温热病过程中由浅人深,由轻转重的四个阶段。具体来说,温热病邪首先犯卫,邪在卫分不解,则内传于气分;气分病邪不解,则入营分,邪在营分不解,则入血分。如此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就温热病四个阶段病变的部位来说,卫分主表,病在肺与皮毛;气分主里,病在肺、肠、胃等脏腑;营分是邪热人于心营,病在心与心包;血分是邪热已深入肝、肾,重在动血、耗血。
  
  温热病的一般治法是,病在卫分宜辛凉解表,病在气分宜清热生津,病在营分宜清营透热,病在血分宜清热凉血。
  
  一、卫气营血证治
  
  (一)卫分病证  是温热病邪侵犯肌表,卫分功能失常所表现出的证候。一般见于温热病的初期,属于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咽喉肿痛,口干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方例:银翘散(见解表方)加减。
  
  (二)气分病证 是温热病邪深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相争激烈,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多由卫分病传来,或由温热之邪直人气分所致。主要表现为但热不寒,呼吸喘粗,口干津少,口色鲜红,舌苔黄厚,脉洪大。但因温热之邪所侵袭的脏腑和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证候表现。常见的有温热在肺,热人阳明、热结肠道三种证型。
  
  1.温热在肺
  
  主证:发热,呼吸喘粗,咳嗽,口色鲜红,舌苔黄燥,脉洪数。
  
  治则: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方例:麻杏石甘汤(见化痰止咳平喘方)加减。
  
  2.热入阳明
  
  主证:身热,大汗,口渴喜饮,口津干燥,口色鲜红,舌苔黄燥,脉洪大。
  
  治则:清热生津。
  
  方例:白虎汤(见清热方)加减。
  
  3.热结肠道
  
  主证:发热,肠燥便干,粪结不通或稀粪旁流,腹痛,尿短赤,口津干燥,口色深红,舌苔黄厚,脉沉实有力。
  
  治则:滋阴,清热,通便。
  
  方例:增液承气汤(见泻下方之大承气汤)加减。
  
  (三)营分病证  是温热病邪人血的轻浅阶段,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其特点。证见高热,舌质红绛,斑疹隐隐,神昏或躁动不安。
  
  营分病证的形成,一是由卫分传人,即温热病邪由卫分不经气分而直人营分,称为“逆传心包”;二是由气分传来,即先见气分证的热象,而后出现营分证的症状;三是温热之邪直入营分,即温热病邪侵入机体,致使畜体起病后便出现营分症状。
  
  营分证介于气分证和血分证之间,若疾病由营转气,是病情好转的表现;若由营入血,则病情更加深重。营分证有热伤营阴和热人心包两种证型。
  
  1.热伤营阴
  
  主证:高热不退,夜甚,躁动不安,呼吸喘促,舌质红绛,斑疹隐隐,脉细数。
  
  治则: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例:清营汤(见清热方)加减。
  
  2.热入心包
  
  主证:高热,神昏,四肢厥冷或抽搐,舌绛,脉数。
  
  治则:清心开窍。
  
  方例:清宫汤(玄参、莲子、竹叶心、麦冬、连翘、犀角,《温病条辨》)加减。
  
  (四)血分病证  是温热病的最后阶段,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血分证或由营分传来,即先见营分证的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症状,而后才出现血分证见证;或由气分传变,即不经营分,直接由气分传人血分。肝藏血,肾藏精,故血分病以肝肾病变为主,临床上除具有较重的营分证候外,还有耗血、动血、伤阴、动风的病理变化。其特征是身热,神昏,舌质深绛,黏膜和皮肤发斑,便血,尿血,项背强直,阵阵抽搐,脉细数。常见的有血热妄行、气血两燔、肝热动风和血热伤阴等四种证型。
  
  1.血热妄行
  
  主证:身热,神昏,黏膜、皮肤发斑,尿血,便血,口色深绛,脉数。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例:犀角地黄汤(见清热方)加减。
  
  2.气血两燔
  
  主证:身大热,口渴喜饮,口燥苔焦,舌质红绛,发斑,衄血,便血,脉数。
  
  治则:清气分热,解血分毒。
  
  方例:清瘟败毒饮(生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疫诊一得》)加减。
  
  3.肝热动风
  
  主证:高热,项背强直,阵阵抽搐,口色深绛,脉弦数。
  
  治则:清热平肝熄风。
  
  方例:羚羊钩藤汤(羚羊片、霜桑叶、川贝、生地、钩藤、菊花、茯神、白芍、生草、竹茹,《通俗伤寒论》)加减。
  
  4.血热伤阴
  
  主证:低热不退,精神倦怠,口干舌燥,舌红无苔,尿赤,粪干,脉细数无力。
  
  治则:清热养阴。
  
  方例:青蒿鳖甲汤(见清热方)加减。
  
  二、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
  
  外感温热病多起于卫分,病情较轻;继之表邪入里,传人气分,病情较重;进而深入营分,病情更重;最后邪陷血分,则病情最为深重。这种渐次深入是温热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外感温热篇》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由于季节气候的不同,病邪盛衰的差异,以及患畜体质强弱的不同,上述传变规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临床上所见的温热病,有的起病就不经卫分,而直接从气分或营分开始。传变除循经而传的情况外,还有越经而传的。如卫分病可不经气分而传人营分,气分病不经营分而传人血分,酿成气血两燔。
  
  因此,在临床辨证时,应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不得生搬硬套。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