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药材种植业,迫在眉睫

  2019年2月19日,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坚持农业农村有限发展,做好“三农”工作发展若干意见。对于我国农业来说,是一重大利好消息,说明中央始终是关注农业的发展的。
  
  作为医药从业者,看到一号文件,首先让我想到的是农业中特殊存在的,中药材种植产业。谈到特殊,是因为中药材首先是农产品,归属农业 ;同时又是药品中药饮片、中成药的原料,带有特殊的药品属性。也就是说,中药材种植,除了要实现农民增收的使命外;更加关系到药品质量的优劣。
  
  与现代农业相比,中药农业至少落后30年
  
  谈到中药种植现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与现代农业相比,中药农业至少落后30年!
  
  目前中药品种近200种是人工种植或养殖的,占据大部分大宗品种,主要临床常用品种。但至今,仅有69余个品种,200个中药植基地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GAP认证;及38个品种40个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而以上规范种植基地的种植规模所占比例尚不到中药种植中规模的10%。(注:更何况,目前已经通过各类认可的种植基地,实际运行情况也不容乐观,其中不少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目前,中药种植,绝大部分还是以个体农户散种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个体农户优良品种和良繁技术缺乏,种植过程管理水平不高,产地加工技术相对落后,机械化生产技术程度偏低(相当于工业0.5),人才队伍相对薄弱,质量意识缺乏。
  
  同时存在的中药种苗混乱问题,中药种植地域管理无序问题,中药种植年限不足问题;中药种植采收与产地加工不规范问题 ;滥用  农药问题等等。中药材种植业的无序发展,直接造成很多品种中药质量难以达标;影响下游中药生产及中医临床。让人痛心。
  
  落后的中药种植业,已成为阻碍中药质量提升的拦路虎
  
  近年来,针对中药的严打整顿持续开展中,各类不合格持续曝光中;谈到中药质量问题,众多媒体、专家纷纷将矛头指向生产企业;生产企业被抹黑为黑心老板黑心工厂。其实,很大程度上这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公平的指责声音。客观公正的讲,中药生产企业,虽还谈不上如何优秀,但经过近20年的规范发展,行业整体规范性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小作坊时代已不在。
  
  除了少数非法企业(坚决支持发现一家关停一家),绝大部分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是主动想做好的,只是,现如今,面对更高更严的标准和持续不断的抽检的双重压力;常常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买不到合格中药材原料投料!落后的中药种植,无法产出供应合格原药材,已成为阻碍中药质量提升的拦路虎。
  
  拯救中药材种植业,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不断的工业化发展,传统农业发展,特别是小农经济已逐步势微衰落,就个体家庭而言,农业收入所占家庭收入比重不断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流失,耕地荒废,这是发展道路上不可逆转的现实。
  
  如何拯救中药材质量,如何规范中药种植业,确保中药材质量达标? 很显然,农业发展的未来在现代化规模化农业生产;中药材种植业也一样,唯有改变目前的中药种植个体小农经济模式,走向现代规模化种植模式。
  
  而要现代化规模化,一定是靠政府主导,企业积极参与来完成。
  
  政府主导
  
  其实,仅从政策层面来看,不管是大农业,还是中药材种植业,上到中央下到各级地方政府都有文件颁布,而且数量还不少;每看到这些文件,都热血沸腾;只是,当时过境迁发现,改变原来真的很小。
  
  可能在政策文件如何更有效有效的落地问题上,可能需要更多的细节性监督,需要更多的政府层面技术性指导。特别是中药材种植,因其药品特殊属性,更是缺少不了专业技术的支持,自发自觉的放羊式管理,难以有序健康发展。同时,单纯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更多的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企业加入,也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参与:
  
  各大企业,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应主动出击,将企业管理延伸到中药种植源头,投入资金参与中药材规范种植上来,确保原料的合格。同时源头质量控制,全产业链质量管控,提升企业品建设,成为企业的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质量标准的不断提升,监管力度的持续加大,劣质原料无法流入市场,优质合格原料变得稀缺,从商业角度来看,掌控关键源头资源,也是获得超额利润的又一蓝海,值得布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