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这当中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潘显政回答关于乡村战略和农业转型的问题,小编这里整理了和养猪行业有关的回答,分享给各位养猪人。
打好“组合拳”,严控兽用抗生素
中国食品安全报记者:
我们知道,农业部开展了抗生素残留在养殖环节的监测,请问韩部长监测情况怎么样,也想问一下是否有数据可以公布?
潘显政:
关于你提到的养殖环节抗生素监测问题,农业部高度重视,我们坚持“产管”结合,标本兼治,推出监管的硬措施,打好整治的“组合拳”,深入推进兽用抗生素的综合治理。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严控准入关口。就是把好准入关,坚持“四个不批准”,就是不批准人用重要抗生素作为兽药生产使用,不批准用于促生长的抗生素用于兽药生产使用,不批准易蓄积残留超标的抗生素作为兽药生产使用,不批准易产生交叉耐药性的抗生素作为兽药生产使用。
二是强化风险评估。坚决淘汰存在安全隐患的兽药,我们近三年禁止了8种兽用抗生素用于食品动物,禁止了1种兽用抗生素用于动物促生长。
三是推进综合治理。持续开展了兽药残留超标专项整治,实施了促生长兽用抗生素逐步退出行动。
四是实施智慧监管。就是完善我们国家兽药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健全兽药的“二维码”电子追溯管理系统,实现兽药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干什么,通过这个信息平台都能够管控。2017年,我们对猪肉等主要畜禽产品,监测了包括抗生素在内的14类70种药物的残留,合格率达到99.7%。下一步,农业部将狠抓兽药残留监控和细菌耐药性方面的监测,推进兽药生产经营使用可追溯管理,引导养殖者“少用药”“用好药”,保证我们畜禽产品的安全。
玉米价格虽反弹,不要盲目扩种!
第一财经记者:
我的问题是关于粮食价格。前年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国家采取一些措施去库存、调结构,去年玉米价格开始反弹,对此您怎么看?今年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下调,您认为这是否会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呢?谢谢。
韩长赋:
谢谢。你提了一个热点问题,确实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对于农民收入和积极性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价格也是生产的一个重要的指挥棒。总的来讲,粮食收购和价格市场化的改革是个大方向,目的还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来引导生产、调节供求、调控进口。当然,你方才提到的问题也说明价格这方面的改革要很好的谋划,要兼顾政府、农民两头,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兼顾收购、加工两个方面,总体是求得一个平衡,保证改革平稳进行。
你方才谈到了玉米,2016年国家取消了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通过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建立起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和对生产者的补贴制度。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后,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激活了市场,带动了加工,释放了库存,也减少了进口。实践证明,改革还是一举多得,也是大势所趋。
近期玉米价格反弹,我们也注意到了,平均来讲,比去年增加了一毛钱,有的地方还多一点。玉米价格一反弹,有些地方又想多种玉米了,我建议不要盲目扩种,因为毕竟现在玉米库存依然很高,国际价格也很便宜,所以不要盲目扩种,尤其是那些非优势区,种玉米不是很适合的地区,不要走回头路,因为这两年我们已经进行了调减,下一步还是要继续调整结构,多种市场适销的品种。
你方才讲到水稻和小麦价格的问题,现在看水稻供给也有点偏多,小麦的供求基本是平衡的。所以这是一个改革的契机,因此今年国家下调了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目的也是想进一步理顺价格形成机制,使小麦和稻谷的价格逐步向市场靠拢。
至于说到会不会对农民的积极性或者生产带来影响,实话实说,会有一些影响,但是不会太大,为什么这么说?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第一,因为小麦和水稻是口粮,所以各方面还是很重视的。第二,小麦和水稻大都是在基本农田里生产种植的,我们国家近些年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小麦基本上是旱涝保收,可以做到这一点。农民种小麦和种水稻,在目前的水平下还是有帐可算的,所以也不会调减幅度很大。当然,价格下调会对农民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也注意到农民的反映,所以国家在下调收购价格的同时,也对种粮农民采取直补的方式,适当的补助农民。现在籼稻和粳稻大概分别下调了1毛到2毛钱,这个下调带来的收入影响主要由政府和国家来承担,也是为了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下一步我们将引导农民种植优质水稻、种植强筋和弱筋小麦,这是我们的弱项,同时在改革中加快完善补贴、保险等配套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总体来讲,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下一步粮食工作讲了一句重要的话,就是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这是下一步我们工作的方向,也是需要落实的任务。谢谢。
适度调减玉米和水稻绝不是要放弃粮食生产!
新华社记者:
据我们了解,这两年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很大,两年已经调减玉米面积5000多万亩,今年又提出要调减水稻面积。请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已经不用再生产这么多粮食了?今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是就是要压低粮食的生产呢?谢谢。
谢谢你的问题,你提的这个问题也很重要。这些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阶段性的供大于求与有的品种供给不足并存。现在,我们的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像你方才说的,过去两年我们主要是引导玉米种植的调减,主要是调减“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所谓“镰刀弯”地区,准确的说就是非优势地区,就是这个地方种玉米条件不是很好,具体的说就是东北北部冷凉地区、华北农牧交错带、西北干旱地区,还有西南石漠化地区,我们形象比喻为“镰刀弯”地区,这些地区不是玉米的主产区,生产的玉米品质差一些,而且产量也比较低。这两年累计调减种植面积5000万亩,主要增加大豆1900万亩,杂粮1000万亩,还有青贮玉米以及粮改饲1000多万亩,应该说效果是好的,结构是趋向合理的。现在看,水稻也偏多,特别是东北粳稻出现了库存积压。所以,我们要顺应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来引导调整。这也是经济规律。重点是调减资源消耗比较多、非优势区的水稻生产。当然,这种调整绝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粮食生产了。我前面也讲了,我们有13多亿人,粮食安全那是个天大的事。总书记讲,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这是必须保证的。所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适度调减玉米和水稻,绝不是要放弃粮食生产,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法减法一起做,在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的同时,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从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促进农业供求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实现平衡。
下一步,既要调整结构,又要保证粮食安全。主要是以下一些考虑:
一是坚定不移地稳产能、保口粮。根据供求形势的变化,我们不追求年度产量,过去是几连增,现在我们不追求连增,但是产能要稳定,产能稳定就是有需求能生产,能供得上。我们讲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要实施“两藏”战略,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次总理在报告中讲到2018年还要新建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国家的规划是要建设8-10亿亩,还要划定9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就是让这些主产区、优势区保证粮食生产。在科技方面要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优质高效和绿色生产技术,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好地方政府抓粮和农户种粮的积极性。
二是继续优化粮食生产结构。虽然粮食是特殊商品,但它也是商品,所以也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来调减生产,特别是调整品种结构。
三是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进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现在老百姓生活水平高了,主食吃的少了,肉蛋奶消费量上去了,但肉蛋奶也要靠粮食来转化。我们要大力发展肉类、牛奶、禽蛋、水产、食用菌、蔬菜、水果这些产品来满足人们更好的需求。谢谢。
信息来源于第一农经网
链接来源:http://www.1nongjing.com/a/201803/221030.html